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唐代詩格專題研究
Seminar on the Sh? ge of the Tang Dynasty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蔡 瑜 
課號
CHIN7510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35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1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唐代詩學是歷代唐詩學的肇始,在中國詩學史上居於關鍵地位,而唐代詩學最主要的內涵便是以詩格類的著作呈現。唐人《詩格》從早期圍繞著詩病、調聲、對偶、字詞的排列規範,漸次發展出對於文意、構思、興象、情景的安置,乃至於各種體勢、興寄的區分。《詩格》著作常從最基本的字之聲與意的組合出發,並以頗為細瑣的分類,揭示其間隱微的差異,體現出唐人以漢字漢語特質發展詩歌體式與美學的語文自覺,進而促使漢語詩歌確立了古體與律體的詩體區隔,完成唐詩眾體兼備的成就,而唐代詩歌王國的地位也於焉建立。
然而,隨著詩體發展成熟,唐代《詩格》類著作因得魚忘荃在中土大量失傳,前期的《詩格》有賴日僧空海所編的《文鏡秘府論》而獲得保存,後期的著作則散見於後世中、日的詩格類總集。本課程將從唐代《詩格》類著作的輯佚編纂談起,引領同學以漢字文化圈作為研究取材的視野;並依據時代的順序,以初、盛、中、晚的議題發展為軸線,奠立詩學理論研析的基礎;再輔以各類著作中所舉詩例的實際分析,落實理論與作品的密切對話。此外,本課程亦嘗試結合數位人文工具,協助學習者善用新的研究方法以擴充研究視域。
 

課程目標
1、 訓練學生辨析唐代不同時期的詩學課題
2、 奠立學生研析詩學理論的基礎
3、 培養學生體察不同詩體形式的美感
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以專題討論方式進行,包括詩格原典分析及研究論著研讀,請修習同學務必於課前切實閱讀指定文獻,並於課堂上深入討論。
一、 每週皆應對指定閱讀書(篇)目進行課前提問及課堂討論。
二、 每位修課同學分別選擇一種詩格論著導讀其詩學理論;一種學術論文導讀其問題意識、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。
三、 期末繳交一篇學術論文形式的唐代《詩格》研究報告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[日]弘法大師撰,王利器校注:《文鏡秘府論校注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83)
[日]遍照金剛撰,盧盛江校考:《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:(附)文筆眼心抄》4冊(北京:中華書局,2006)
張伯偉:《全唐五代詩格彙考》(南京:江蘇古籍,2002)
羅根澤:《中國文學批評史》(臺北:學海出版社,1978)
王夢鷗:《初唐詩學著述考》(臺北:商務印書館,1977)
王夢鷗:《古典文學論探索》(臺北:正中書局,1984)
盧盛江:《文鏡秘府論研究》(北京,人民文學,2013)
蔡瑜:《唐詩學探索》(台北:里仁書局,1998)
[日]天理大学出版部編,《作文大躰》,《平安詩文殘篇》,東京:八木書店,1984年影印観智院本。
[日]国文學研究資料館編,《王沢不渇鈔》,《漢文學資料集》,《真福寺善本叢刊》,京都:臨川書店,2000年影印真如藏本,第12卷。後附山崎誠《王沢不渇鈔》翻刻本。
蔡瑜:〈論王昌齡《詩格》的「興」義〉《中國文學學報》第12期(2022年6月)頁51-80 
蔡瑜:〈中唐時期的律詩論〉《南洋中華文學與文化學報》創刊號(2021年11月)頁56-78。
蔡瑜:〈初唐格律發展史論──以詩格、詩選、詩作交互探索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59期,2017年12月,頁1-54。
蔡瑜:〈唐詩格律發展的關鍵進程──以日本詩格《作文大躰》為核心的探討〉《政大中文學報》第31期,2019年6月,頁219-250。
蔡瑜:〈唐、宋詩歌格律對「下三字」規範的進程〉,《清華中文學報》,第22期,2019年12月,頁117-172。
 
參考書目
[宋]胡仔,《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》(臺北:長安出版社,1978)
[宋]魏慶之著,王仲聞點校,《詩人玉屑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7)
傅璇琮、陳尚君、徐俊編:《唐人選唐詩新編(增訂本)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14年)
郭紹虞:《漢語語法修辭新探》(北京:北京商務印書館,1979)
葛曉音:《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2)
何偉棠:《永明體到近體》(廣州: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4)
馮勝利:《漢語韻律詩體學論稿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15)
賈晉華,《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》,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1)
平田昌司:《文化制度和漢語史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6)
杜曉勤:《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7)
錢志熙:《唐詩近體源流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5)
葛曉音:《唐詩流變論要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17)
葛曉音:《杜詩藝術與辨體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8)
高友工、梅祖麟:《唐詩的魅力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)
蔣绍愚:《唐詩語言研究》(鄭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0)
王力:《漢語詩律學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56)
許清雲:《近體詩創作理論》(臺北:洪葉文化,1999)
許清雲:《皎然詩式研究》(臺北:文史哲,1988年)
蔡瑜:〈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〉,《清華學報》45卷1期,頁35-72,2015年3月
蔡瑜:〈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──「文」的形構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33卷第2期,頁227-260, 2015年6月。
﹝日﹞興膳宏:〈唐代詩論の展開における皎然詩式〉,《中国文学報》第55期(1997年10月),頁1-20。
﹝日﹞興膳宏:〈皎然詩式の構造と理論〉,《中国文学報》第50期(1995年4月),頁68-80。
﹝日﹞小沢正夫:〈作文大体の基礎的研究〉,《愛知県立女子大学説林》第11號(1963年9月),頁1-63。
﹝日﹞山崎誠:〈作文大体の原初形態について‧附録東山文庫本『文筆大躰』翻刻〉,《国文学研究資料館文献資料部調査研究報告》第23號(2002年),頁331-374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單元作業及課堂討論 
30% 
 
2. 
課堂報告 
30% 
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